濟南私家偵探說人工智能產品進入現實生活 已出現利用新技術犯罪案件
人工智能給法律帶來哪些“變”與“不變”
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人工智能成為熱議話題。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主題為“人工智能讓生活更美好”的分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透露,近期,正在組織編制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行動規劃,著力培育智能化產品,夯實核心基礎能力,完善公共支撐服務體系,推動產業發展。
人工智能之所以會受到廣泛關注,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人工智能與人們的生活結合得越來越緊密。與此同時,人們還需要認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工智能迅速向前發展,現有法律是否能跟上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
人臉智能應用讓生活更加便利
刷臉簽到,聽上去新奇,卻已成為現實。
近日,有視頻網站出現一段“上課點名弱爆了!中國傳媒大學開啟‘刷臉簽到’,你敢試試嗎”的視頻。
在視頻中,課堂上擺著一個平板電腦,學生們排隊挨個上去刷臉簽到。上課老師在旁邊還提示,“下一個同學來”“抓緊”。
刷臉簽到究竟有何玄機?《法制日報》記者采訪了視頻中的老師――中國傳媒大學大數據挖掘與社會計算實驗室主任沈浩教授。
據沈浩介紹,“這套刷臉簽到系統主要是基于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推出的人臉識別技術,在通過系統刷臉識別之前,學生提交個人照片進行人臉圖像采集。一個iPad Pro和一個刷臉簽到考勤系統,學生站在屏幕前,攝像頭記錄學生的面部信息并與數據庫比對便可以進行刷臉簽到。另外,這套系統不僅能準確識別人臉信息,還能夠對比兩張人臉的相似度,這樣就可以解決同一個人進行代簽到的問題”。
濟南私家偵探我想將人臉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推廣到宿舍管理、食堂打卡等更廣泛的方面。”沈浩說。
中國傳媒大學一名學生告訴記者,“這種簽到方式不僅節省時間,也讓我們感覺到人工智能就在身邊,感覺很新奇”。
“圖像識別中的人臉識別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人臉識別技術也已經應用到很多場景,而且以后的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多。比如高鐵、機場的安全檢查以及照相機、攝像機中的人臉識別等應用場景。在媒體領域可以用聲音寫新聞報道,通過計算機識別轉換成受眾喜歡的聲音,上傳到網絡平臺進行傳播,這樣也可以提高效率、擴大新聞的受眾面積。再比如在警察尋找失蹤兒童過程中,通過把失蹤兒童照片上傳到系統,可以快速便捷地識別出失蹤兒童。目前人工智能的應用是爆炸式的,人工智能的應用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沈浩說。
在北京市中關村工作的王先生是一名科技愛好者,但凡出現新的科技產品,他都要嘗試一下。
前不久,王先生購買了一個由國外某互聯網公司推出的智能音箱。
“當時看評測挺好玩的,就海淘了一個。”據王先生介紹,這款音箱除了擁有播放音樂、添加日程表、定時鬧鐘等功能外,還可以控制家里的智能家居。
“可以和智能音箱對話,讓智能音箱講笑話、搜索網上的內容,與手機上的siri功能差不多。”王先生說,有一點不足就是必須用英文與智能音箱交流。
王先生還告訴記者,國內也有不少類似的產品。“在國外這家互聯網公司推出這款產品后,國內許多公司也開始進入這個市場,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音箱產品”。
王先生在經過對比之后,購買了一個由國內某互聯網公司生產的智能音箱,這款智能音箱也能控制家里的智能家電。
“比如我對智能音箱說我下班了,智能音箱就可以打開屋里的燈和空氣凈化器。如果我說去上班,這些東西就會關閉。”王先生說。
目前來看,智能音箱對話的內容還不太成熟,但是一些基本功能還是很方便的。聽廣播、音樂,設置鬧鐘、待辦事項、購物清單等都很實用。”王先生說。
現階段尚未改變現有法律關系
“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帶來了應用的快速落地,產生了貨幣的兩面效應。一方面,降低了風險,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新的風險。以自動駕駛為例,一方面可以顯著降低由于人工駕駛產生的疲勞駕駛、誤操作帶來的交通致死率,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網絡入侵帶來慘烈的交通事故。這時候,就需要不斷進行場景測試驗證,并賦予人工智能最為合理的選擇方案來取得最佳平衡。”在亞太網絡法律研究中心舉行的“‘網絡與法律對話’學術沙龍第三十二期――人工智能發展的法律挑戰及其對策”上,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法律政策總監續俊旗說。
續俊旗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對社會治理、法律制度、監管乃至社會倫理等產生影響。比如,隨著人工智能的高度智能化,機器越來越具有人的屬性,可能對婚姻制度、家庭倫理等產生大的影響。對于社會治理、法律制度、政府監管等,也會帶來越來越多的挑戰。
“我們不會去制定一部人工智能法,而是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產業探究人工智能的發展對該領域、產業的影響,有些問題可以適用現有法律規則,有些需要對現有規則進行修正,甚至制定新的法律規則。人工智能會對法律制度帶來挑戰,但現階段無需過于擔心。其實,人工智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現有的法律關系。法律關系是在社會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產生的權利義務的分配關系。人工智能迄今還只是一個輔助工具。產生的問題,比如自動駕駛的侵權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可以在自動駕駛方案提供者、汽車廠商或者使用者之間進行歸責而解決。”續俊旗說。
“既然目前對人工智能的判斷是‘工具’的話,很多法規體系的建設可以加速推進。如自動駕駛技術都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考慮加速完善相關的保險制度等。既然認定機器人是工具,則應打破‘機器人面紗’,該由誰承擔法律責任,就由誰承擔法律責任。很多人似乎都在關注機器人的人格化,但在人工智能法律環境研究的初期,建議大家盡可能開拓思路。如人格的虛擬化(人的生命結束后的人格存續問題)、人工智能偵查(控制有犯罪動機的人)等也值得研究。”全球移動通信協會(GSMA)政策工作組成員、中國通信學會會士、中國聯通研究院研究員金耀星說。
利用人工智能犯罪如何追究責任
隨著人工智能發展方興未艾,一些不法分子打起了歪主意。
今年9月,浙江紹興警方公布破獲全國首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竊取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徹底摧毀43個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193人,成功截留被盜的公民個人信息10億余組,繳獲贓款6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