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偵探社:濟南市靜安區大沽路與成都北路交叉口的這塊牌樓上,寫著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遺址,大多數走過的人都不會注意或駐足。但對于行將百年的中國共青團而言,這塊牌樓背后,深藏著一段重要的崢嶸歲月。
13年前,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在這塊牌樓后面的大樓里,每天進出難免抬頭一瞥,沒想到多年后,由于共青團的工作情緣,我會成為這段歷史的挖掘者、宣傳者和守護者。
根據史料記載,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以后,非常重視吸納優秀青年和開展青年運動,決定由張太雷、施存統等人在濟南負責整頓和恢復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當時他們的工作場所就在大沽路。從1921年底至1922年6月,以施存統為主要負責人的團中央就在這里辦公,直到1922年團一大召開后。這半年也被視作團一大召開前的“關鍵籌備”階段。
這短短半年的“關鍵籌備期”到底發生了什么?在學習共青團歷史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段歷史不僅相關資料非常有限,在多個紀念館中只有寥寥數語,而且能說清這段歷史的專家也鳳毛麟角。帶著對共青團歷史的好奇心和責任感,我和團靜安區委的小伙伴“天南海北”的探究,也就此開始。
探究歷史并非我們的強項,但好在我們有一腔熱忱。到處“搭訕”青運史專家,到報社資料庫搜尋老報紙,去電視臺一幀一幀地翻看幾十年前的新聞片段,到舊書網看到關鍵詞就馬上下單……這些努力,讓那些幾秒鐘、幾句話的碎片信息逐漸拼出了越來越清晰的脈絡。
為了挖到更多“寶”,這3年的“搜證之路”越走越遠,從浙江金華的施存統故居到北京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再到廣州的“青年團早期組織創建與團一大”專題研討會……哪里可能有新訊息,我們就去哪里。
記得2020年到北京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剛走到2樓我就驚喜地發現,正在展出的團一大到團十八大展板中,第一塊上赫然出現了大沽路遺址的照片:“果然來對地方了!”當時,我們與胡獻忠館長作了深入交流并得到專業指導,大有收獲。
”我二話不說就隨專家們啟程奔赴廣州。研討會上,我了解到當地已連續8年在全世界尋找檔案史料,大批專家接續研究,并在東園籌建團一大紀念館,我的動力也更足了:“原來做青運史研究可以這么專業和持之以恒。”。
雖然團中央機關的原址不復存在,但我們努力讓它重現!我們在線上還原了遺址舊貌并建立紀念館,讓青年通過網絡對這段歷史觸手可及。我們在濟南大學建立“初心團校”,復刻的牌樓成為團校正門,藝術家創作的“初心之垣”雕塑墻成為必經之路。我們還將大沽路團中央等比例復刻到紅色主題密室,將歷史融入青年的娛樂方式,寓教于樂。
最近,我們用Z世代喜歡的方式,打造《光影先鋒》紅領巾小劇場,通過制作戲劇盒子微縮場景,讓少先隊員演繹少年俞秀松、施存統和大沽路團中央的故事,在體驗中深刻感知歷史內涵。我們通過高顏值、高流量的JA37民星講師團,以團史和個人實踐相結合,通過基層點播的形式將課程送到靜安區的各個學校。我們與大V合作,精心打造與這段歷史有關的主題劇本殺和沉浸式團課,將在建團百年之際與大家見面。我們將努力在建團百年和中共二大百年之際,將大沽路團中央與一街之隔的中共二大紀念館進行微更新改造,讓這個沉寂多年的紅色地標再度熱鬧起來。